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蒋佩蓉

奖励成为贿赂的困惑

这是在智慧父母12商的一个群里面所讨论的问题。希望我们的互动能对同样在这个问题上有困惑的父母们有所启发。案例后面有我写的文章总结:“奖励=贿赂”的误区。希望帮助到那些对这个话题有类似困惑的家长们。


学员:

我一直不懂的区分奖励和庆祝,也很容易带着孩子跑偏,一提到完成目标后的庆祝,就一直在讨论要什么奖励,定睛在奖品上,甚至会讨价还价,最后不欢而散。可否讲讲怎么奖励孩子才不跑偏呢?


佩蓉:

用上面这个马斯洛需求金字塔能看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层面的需要。最简单粗暴的奖励就是用最底层的物质作为奖励,比如:食物、玩具、奖品、钱等等,这一类的东西得到了以后,只有几秒钟的快乐,之后快乐就消失了,以后需要更大量的物质作为奖励才有效果,但是仍然很快就会让人失去兴趣。奖励的艺术就是要懂得如何把奖励从最底层的物品升级到上层的奖励,升级到父母的看见和肯定,升级到准时、好好完成一件事情本身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里没有公式,只有过程和艺术。当我们能顺利的让孩子的奖励,从玩具升级到自己能主动完成一件事所获得的成就感,到全家一起庆祝这个成就、共享喜乐的时候,我们就能很自然的脱离讨价还价的怪圈了。


在我的孩子们小的时候,他们的学校有一个体系奖励愿意阅读的学生。刚开始,孩子们都为了想要得到玩具而阅读更多页的书,难度更高的书,但是渐渐的,他们对收集这些小玩具就失去了兴趣,开始热爱阅读,并且挑战自己把某个系列的书籍全部读完或收集完。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全家一起阅读一本书,并彼此分享我们的读后感,我们也会轮流推荐一些自己喜欢的、不同的书,加入家庭阅读清单,等候下一轮一起开始阅读。现在,二儿子凯恩每周都会阅读一本新书,并且每个月公布一篇他写的读后感,让我们一家人都很受益。



现在,我们夫妇阅读的速度和广度都早已经跟不上孩子们了。但当大家想到当初的那几毛钱的玩具奖品,就觉得很好笑。阅读带来的喜乐和成长,怎么会可能因为这些烂玩具而启动呢?但是对于当时的小孩子们来说,要是没有这些烂玩具所造成的奖励机制,很可能就没有今天全家一起阅读的喜乐了。


我还记得孩子们收集的第一个系列书籍,就是在幼儿园就开始的“神奇树屋”系列。当时,孩子们每星期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等待多时,终于能拿到系列里下一本书(我们不会一下子就购买整个系列,因为这是一个锻炼延迟满足的好机会),每次孩子们手中拿到了新书,那种兴奋感就已经是一周里最值得庆祝的事件。


督导师:

太棒了!对孩子的奖励升级,我们对老公、对自己的奖励也要升级。


学员:

是因为我每天都会对他的好行为做出肯定和鼓励,所以他就不稀奇了吗?还是我的肯定和鼓励不够走心?目前,孩子会提出用好行为来换取物质奖励,会和我讨价还价。我好像把需求的升级搞反了。


佩蓉:

感觉这些物品成为了重点,而不是做一件事情的本身成为重点。当他们得到某一件东西的时候,我通常都会淡化,就是冷处理他们的喜乐,但是会不断的去强调、看见,并且肯定他们完成一件事情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们也会跟我讨论我想要讨论和肯定的事。


跟孩子有亲密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们很喜欢跟妈妈一起玩,一起聊天,他们对我的反馈非常在意,也会经常找我聊天。要是你跟孩子们的关系只限制在奖励本身,你们的关系只建立在这些东西上,就很难离开这些辅助品了。要是你没有花时间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整个“提升机制”就都别谈了


学员:

是的佩蓉老师。淡化物品,强化感受。


督导师:

把你的肯定从行为上升到品格,比如:从孩子完成一个目标的行为表现上,看到他里面的“坚持”、“耐心”、“认真”等品格,把你的赞赏升级。


学员:

导师,看到这段话,我要升级对他的赞赏了,谢谢您!



佩蓉:

要是你们的亲子关系总是围绕着奖励物品在讨价还价,其实你是在训练孩子们什么对你是重要的,因为这是你们关系的重点。


学员:

这段话尤其让我警醒,我应该淡化奖品这个话题,强化他的付出和努力。

目前的关系看似亲密,实际上,因为我的情绪化,孩子会容易看着我的脸色而感到紧张。看到他的坏习惯我会着急,有些控制不住的指责。


佩蓉:

可以为你的情绪把一下脉。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什么情况下开心,什么情况下不开心呢?


学员:

因为在学习课程,情绪化逐渐在减少,孩子最近感受很明显,在我面前反倒更放松。最初就和督导师讨论过安全感的话题。督导师给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也在逐步实施。


佩蓉:

他们会错误的觉得,你开心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奖励,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品格提升了。耐心等候自己的改变,你就会看到孩子们也因此改变了。







结合上面这个互动,我也顺便把我以前写过的一篇有关“奖励=贿赂”的文章内容合并到这里。希望这样能让家长们对“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习惯的奖励”这个概念完整一点,也能让大家分辨什么是奖励,什么是对孩子有害的贿赂:


首先,我发现我在育儿的很多方面做错过很多事,也伤害过了自己,伤害过丈夫,伤害过孩子。要是一个父亲或母亲从来没有做错事,就说明这个人没有亲自养育过自己的孩子,因为失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要是没有尝试和摸索,就不会有观察、洞见、调整和自己的结论。希望提问的家长也能以这个前提来思考孩子的问题,不要因为惧怕失败而不敢尝试,而是要因为尝试了、失败了以后,明白了问题所在,才能更坚定的坚持方向、或是调整策略。请大家放下自己的完美主义,多多饶恕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看得那么重要,因为我们都会做错的。


我的孩子们从小就有各种各样的表格和奖励陪伴着长大的。但是我们发现: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对于物质失去了兴趣,反而更想追求感受所带来的奖励。那种轻易获得的东西让他们没有兴趣,反而是那些充满挑战性的目标,会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兴奋。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目标倾向。老大比较关注感受,老二比较在意竞争、或是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孩子们也会因为性格而对不同性质的奖励有着不同的反应和追求。


以上面问答互动里的有关阅读的“贿赂机制”来做比喻,在阅读这个领域里,我的孩子们是这个贿赂机制最受益的“受害者”。但关键是,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奖品,很快就从贿赂他们的物品转移到了能满足他们更高层需求的、我们往往看不见的那些东西了。我会在下面分享奖励和贿赂的差异,而批评为孩子设计奖励机制的人们,通常会把奖励当成贿赂。事实上,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生活中的很多习惯上,我们的孩子也受益于各种以奖励机制为主的表格。他们喜欢去文具店选择表格的贴纸,也期待着自己完成了分配的任务,把贴纸贴进表格的奖励,因而体验到让家人看见自己的成就所带来的满足感,更陶醉在为自己建立目标,计划自己的表格的样子的过程中。我们家长在自己的生活中,也都有各种各样的表格,包括自己想要看完的书、想要降低的体重、想做的运动、想联系的朋友和想要背的经文。我的微信群里也有读经文打卡群,感恩群,运动群等等这些“贿赂群”,只是我们的贿赂是彼此的肯定和群里的欢呼庆祝。作为这种方式的受益者也好、受害者也好,我倒是觉得我和我的孩子们,因为培养了为自己建立生活目标的奖励体系的习惯而受益很多。


归根到底,最重要的是:如何使用不同种类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去爱上最能满足自己的奖励。要是我们用心培育孩子,我们很快就会让孩子发现,物品没有那么大的魅力,也不能带来什么满足感。这是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因为物质是人类最底层的需求,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感。我也不认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的需求,因为在自我实现的上面一层,还有超越自我的灵性需求。

所以用心的父母会开始引导孩子,渐渐从体验、感受,以及自己用努力和汗水去获取的成就感,来成为人生中的奖励机制。我也觉得,没有父母会继续停留在物品的奖励上,因为这些物品很快就会失去作用。

其实奖励不是贿赂,而是为了强化良好的行为而建立良好的习惯的好机制。因为我很喜欢制作表格,请允许我用以下的表格来总结奖励和贿赂的差别:



人性喜爱奖励,不爱疼痛是很自然的。进到了社会中,我们也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奖励和惩罚,从奖金、奖牌,甚至诺贝尔奖,到扣工资、降职、开除、罚款或蹲监狱等等。再伟大的人物也会为了某些奖励而活,没有任何人会没有目标而白白付出努力的,只是我们不会把他们的奖励称为贿赂,而是理想。连耶稣也会为了摆在祂面前的喜乐(这就是祂的奖赏),就轻看羞辱,忍受十字架的苦难(希伯来书12:2)。保罗也说:“所以我奔跑,不是没有目标的;我斗拳,不是打空气的。 我要克制自己的身体,叫身体服我,免得我传了给别人,自己反而落选了。“(哥林前书9:26-27)


我们都是被各种奖励机制所激励的。关键是——我们作为家长如何时刻调整自己,避免贿赂行为,也帮助孩子们从物品的奖励寻找更高层的奖励,从外来的动力转移到从自己内心主动发出的动机和动力。



欢迎关注与转发:


1,257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